市场波动时 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
今年以來市場的“深V”走勢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心理情緒的波動。
在2月5日上證綜指跌到2635.09點時,市場的恐懼彷彿在告訴我們:沒有,只有更低。
然而在看似絕望的時候,市場意外地出現了反彈,重回3000點。
市場的波動是常態,而恐慌時刻無論在過去還是未來也總會發生,如果說恐懼來臨之日是投資開始之時,那麼如何通過每一次恐慌進行投資的思考和行動,就變得尤爲重要。
跨過“共情鴻溝”
當我們在保持理性狀態的時候,都會同意應該在最悲觀的時刻買入,在最樂觀的時刻賣出。然而當市場不斷跌破新低,產生悲觀情緒時,我們很難做到逆潮流買進。
數據來源:Wind
這可以被稱之爲“共情鴻溝”,即我們在冷靜狀態下被問到未來會有哪些行爲時,無法想象自己在衝動之下會做出什麼。所以我們會在市場漲到3600點時後悔沒有早在3000點買入,但當市場真的到了3000點的時候,我們又會因爲恐懼而不敢進場。
這種狀態一直在週而復始的發生,每個人都有共情鴻溝的體驗,例如,喫過一頓大餐後,你很難想象自己之前飢餓的樣子。同樣,不要在飢餓的時候去超市,因爲會衝動購物。
那在股市急跌時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
在《鄧普頓教你逆向投資》中爲我們展示了克服共情鴻溝障礙所採用的策略:在人們大量拋售之前就做好買進的準備,制定一箇“願望清單”,“願望清單”上列出了運作良好但股價過高的公司證券……當由於某種原因,市場大量拋售使得價格下降到很便宜的水平時,則會發出指令,買入“願望清單”上的股票。
所以,我們可以在理性時制定適合自己的投資計劃或原則,當市場下跌恐慌出現時,我們可以回看自己的投資計劃,適當環境對情緒的影響。
理解“逆向投資”
我們都知道當價格比內在價值低的越多,實際投資風險越低。
當市場出現恐慌式下跌時,我們往往會覺得風險在變大,即感受風險大於真實風險。所以在這個時候進行逆向投資買入對心理的挑戰太大。
普通投資者想做好逆向投資,還是要有相信週期波動的信念。
我們舉一箇巴菲特在1973年買入了華盛頓郵報的股票的例子。
“那時華盛頓郵報的價格還不到企業價值的四分之一,大多數證券分析人士、中介經紀人和媒體管理者也都預測出華盛頓郵報的內在價值爲4-5億美元,而其1億美元的股市價格每天都出現在大家眼前。相比之下,我們的優勢在於態度。我們已經從格雷厄姆那裏學到,成功投資的一箇祕訣就是在良好企業的股價比企業內在價值低很多時買進股票。……從1973年到1974年,華盛頓郵報的經營一直不錯,內在價值在增長。然而截至1974年底,我們手中華盛頓郵報股票的價格卻跌落了近25%,市值只有800萬美元,而我們的持股成本卻有1060萬美元。我們一年前以不可思議的低價買來的股票變得更爲便宜,因爲股市以其無形的力量將華盛頓郵報每1美元的內在價值貶低爲每股市價不足20美分。”價格還是迴歸了價值,巴菲特在華盛頓郵報上賺了超百倍的收益。
如果市場中的企業持續具備創造價值的能力,那麼市場的週期波動和均值迴歸就會一直存在,當價格偏離價值太遠的時候,因爲企業價值的持續創造和錨定,價格總要向價值迴歸。這也是我們去做逆向投資的信心來源。因爲市場並不是始終有效,所以週期的波動是一種常態。
當然,並不是價格比內在價值低的時候,市場立即就會反彈,可能我們要讓渡貨幣的時間價值,換取未來上漲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確實會很煎熬,每一次的故事和軌跡都不盡相同。
未來我們可能依然會遇到常識和恐懼的碰撞,此時我們到底應該相信什麼?是相信直覺還是歷史規律?
對市場我們要充滿敬畏之心,因爲市場總是以我們無法預測的姿態出現。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