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压力凸显 年内超20只养老目标基金更换基金经理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
財經記者不統計,年內已有超20只養老目標基金更換了基金經理。
涉及產品的基金經理包括長信基金楊帆、長城基金蔡旻、興業基金王曉輝、浦銀安盛許文峯、平安基金李正一、民生加銀於善輝、建信基金梁珉、嘉實基金張靜、大成基金魯速、博時基金麥靜、前海開源覃璇等。
“行業本身人才流動就較爲,加上FOF發展總體不利,基金經理缺乏成就感,FOF業務在財務上不具備競爭力,所以加劇了人才流動。”一位基金經理對財經記者表示。
財經記者發現,有基金公司正在某招聘平臺公開對外招聘養老目標基金(FOF)基金經理,要求有5-10年工作經驗。需參與養老目標基金設計、制定相匹配的資產配置方案和投資策略,並負責養老目標基金的投資組合管理等工作。
“公開招聘基金經理挺常見的,但養老FOF經理本身數量太少,而職位本身要求又高,所以(公開招聘)的例子相對不太多。一般採取內部推薦、提撥或者私下推薦。”上述基金經理告訴記者。
業績困局
如今距離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已滿一年。
2022年11月11日,首批專爲個人養老金賬戶準備的養老基金Y份額誕生。數據顯示,個人養老金基金規模爲51.87億元,較年初增長158%,季度環比增長3.68%,納入個人養老金基金名錄的養老目標基金亦不斷擴容。
證監會數據顯示,共有161只產品納入個人養老金基金名錄。而一年前,首批納入名錄的基金名單的產品僅129只。
雖然數字在增長,但不少養老基金Y份額母體,即養老目標FOF基金團隊穩定性卻略顯不足,屢屢發生基金經理更迭現象。
例如前海開源康頤平衡養老三年(FOF)(以下簡稱“前海開源康頤”)7月29日發佈公告,變更基金經理,原基金經理覃璇離任,由李赫擔任新基金經理。
再早之前的2021年2月,前海開源康頤就更換了基金經理。原來的基金經理楊德龍離任,由覃璇接任,彼時基金尚處於三年鎖定期內。
通聯數據顯示,楊德龍在任期間(2019年11月13日至2021年2月1日)前海開源康頤任期回報率爲15.1%;而後兩者任職期間回報率分別爲-18.1%和-4.25%。
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9月29日發佈公告稱,博時養老目標日期2040五年持有期混合型發起式(FOF)從9月28日起解聘基金經理麥靜。
公告顯示,該只基金的原基金經理麥靜因崗位調用於9月28日離任,並已按規定在基金業協會辦理註銷手續。
通聯數據顯示,麥靜在任期間(2021年8月30日—2023年9月27日),該基金回報率僅爲-19.44%。
晨星()基金研究總監王蕊告訴財經記者:“市場的弱市環境導致養老目標基金的業績缺乏吸引力,投資者體驗不佳進一步引發基金的贖回行爲而導致養老目標基金的規模縮水乃至清盤,程度上會導致基金經理變更。”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偏股養老目標FOF基金、均衡養老目標FOF基金和偏債養老目標FOF基金在2023年一季度,三種分類均實現正收益,但是在二季度均以負收益收官,並且在三季度延續了下跌的趨勢。
“因此從績效考覈壓力的角度來看,部分基金經理或因揹負較大的業績壓力從而選擇不再繼續管理產品。”天相投顧基金評價對財經記者表示。
規模困局
除了業績困局,還有業內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相較大部分權益類產品,養老目標FOF基金經理財務回報和付出並不成正比。
某招聘網站頁面顯示,中道投資給旗下FOF基金經理開出的年薪在22.5萬—45萬之間。
“薪資沒有競爭力。”上述基金經理評價道。
此外,財經記者注意到,雖然基金只數在增長,但Y份額的“母體”、養老目標FOF的整體規模實際上在不斷縮水的。在個人養老金開閘之前,養老目標FOF的規模已經達到了945億元(2022年三季度末數據)。規模爲753億元,同比降幅超過20%。
排排網財富管理合夥人汪普秀認爲部分養老目標基金經理離職和產品規模縮水有着直接原因:“基金經理變更除了個人因素外,主要是作爲養老目標基金,其規模的困局仍待破解。從三季度末規模情況來看,260只養老目標基金中,有多達53只基金規模低於5000萬元。而5000萬元是養老目標基金的生死存亡線,也是其能否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門檻。”
對於養老目標FOF而言,足夠的規模意味着產品可以入選“個人養老金基金名錄”。
2022年6月24日,證監會發布《個人養老金投資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規定(徵求意見稿)》,根據第十條的要求,可進入名錄的產品須爲最近4個季度末規模不低於5000萬元的養老目標基金。
而入選名錄,對養老產品和基金經理個人則意味着曝光度增加、信譽提升(被官方機構認可並列入名錄的基金會被認爲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賴)、資金吸引(納入名錄的基金可能更容易吸引投資者的注意和資金,有助於擴大規模)以及部分政策支持(納入名錄的基金可能享受某些政策優惠,如稅收優惠等)。
“不納入名錄並不直接導致基金規模無法擴充或基金經理的離開,但可能會在市場競爭力、投資者吸引力和品牌認知度方面處於不利位置。因此,雖然不納入名錄不意味着基金會直接動盪,但可能會影響其長期的發展和競爭力。”一名fof基金經理告訴記者。
財經記者注意到,不少掙扎在“規模生死線”的基金,近年來更換基金經理。
6月12日,大成基金髮布公告,稱旗下的大成興享平衡養老目標三年持有FOF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公開資料顯示,這是一隻發起式基金,成立於2020年6月17日,規模爲爲4000萬元,基金公司自購1000萬元。
該FOF即將在今年的6月17日迎來個開放日,根據《基金合同》的規定,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3年後的對應日,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2億元,基金合同自動終止,且不得通過召開基金份額持有會延續基金合同期限。
經過三年的運營,大成興享平衡養老目標三年持有FOF始終未能突破2億元的生死線,自成立至今回報率爲0.83%。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19日,基金規模爲5152萬元。且該基金已於7月14日發佈清算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該基金先後換了三位基金經理管理。具體來看,位基金經理尚瓊從2020年6月17日管理至2021年8月2日,隨後該基金增聘了魯速管理,2022年8月2日,尚瓊離任,魯速單獨管理該產品。今年4月19日,基金增聘吳翰爲基金經理,隨後的4月27日,魯速離任,由吳翰單獨管理。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