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能不能买入股票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
半導體能不能買入股票_半導體股票能買嗎
半導體能不能買入股票?到底半導體股票是什麼?爲什麼要買這隻股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半導體能不能買入股票,希望能夠爲大家提供幫助。
半導體能不能買入股票
半導體設備作爲我國半導體產業鏈的支撐行業,屬於上游產業,而且是當前我國發展快的高新產業裏面的一員。
半導體設備,指的是用於生產各類半導體產品所需(晶圓製造佔80%,還包括檢測、封裝、硅片製造等)的生產設備。
是半導體產業鏈的上游,一直從芯片設計、晶圓製造到封裝測試等流程達到設備允許的要求,才能設計和製造,其實就是“一代設備,一代工藝,一代產品”。
下面給大家從需求側和供給側來分析下半導體設備板塊的投資邏輯:
從需求側來看:
由於近幾年5G應用、光伏、汽車電子、人工智能、工業物聯網等領域發展特別快,又因爲海外疫情肆虐直接造成“缺芯荒”,芯片市場需求量明顯在增大,而且晶圓廠也要儘快擴產,同時芯片國產替代實現了高速發展,因此產生大量的半導體設備需求。
從供給側來看:
從全球看,半導體設備行業確實是集中度超高的行業,眼下可以說是被美日企業所把持,雖然我國半導體設備企業起步比較晚,不過藉助企業的努力和扶持,在多箇領域已打破零的形勢,技術以很快的速度追趕,供給能力提升迅速。
所以說由於芯片需求加強,而且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不斷向化發展,這麼看的話,未來半導體設備行業景氣度依舊往上走。
爲什麼半導體不要買A股股票
能買的也是少數幾個而已。
一方面。半導體是短板,不具備比較優勢。國外三星海力士臺積電英飛凌非美半導體就夠喝一壺。如果把美半導體加進來對比。本來的10m大樹,現在就只能說是1mm螞蟻。所以,投半導體,尤其要注意國外的動向。國外半導體自誕生以來,就無數次重複硅週期。屬於強週期,基本很難改變週期屬性。而記錄這個景氣度的,有一箇不得不追蹤的指數,費城半導體指數。所以,投主要以國產替代爲增量的個股。但是這個增量的供給端是控制,而需求端卻是世界經濟增速與硅週期的是否共振有關。
也就是,即使你投了A股的半導體個股,也僅僅是投了供給端,投了一隻腳而已。天生就殘缺的投資。
另一方面,國外半導體的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關注。其估值底是具備的世界投資精英共識的。所以合理估值買入,或者估值偏低的恐慌不斷買入,都是一筆不錯的交易。這也就是蘋果的邏輯。到,跌多少全球都有人,根本不怕虧。當然,的存在,這得益於喬布斯與庫克的。蘋果也有低谷期。可以看喬布斯傳去理解。正因爲此,投半導體個股的風險是巨大的。因爲秀的依舊有困境,何況。
,作爲週期股,
投半導體,時間往往不是朋友,而是敵人。
因爲時間會讓技術迭代加快。
從而高端變低端降維打擊。
如果企業更不上節奏,
誰又能保持增長與市場份額?
這個角度看,投個股的風險更大。
巴菲特投臺積電,
是摩爾定律極限了,
沒什麼技術迭代存在
而後來者追上來需要10-20年。
這就是低估值買入,
在技術壁壘下,
10-20年的穩定預期。
所以,投半導體,
底線思維要有
股票買入時的價格以什麼爲準
股票買入時的價格以市場上的報價爲準,也就是當前買賣雙方的交易價格。一般來說,我們在購買股票時,可以在證券交易所查看當前的股票價格,也可以通過調查公司的基本面和技術面來確定買入價格。
在定股票買入價格時,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
1.市價單:按照市場上的當前價格下單,即以當前價格進行交易。這種方式最容易成交,但價格可能不是的。
2.限價單:按照自己設定的價格下單,即在一箇價格範圍內進行交易。當市場價格達到或低於你設定的價格時,訂單會被自動執行。這種方式可以確保交易價格符合自己的預期,但可能會導致訂單未被執行。
3.停損單:當股票價格達到設定的止損價格時,自動以當前市場價格進行交易。這種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在虧損達到程度時快速止損。
總的來說,我們在購買股票時應該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的來選擇合適的定價方式,遵守交易紀律,控制風險,以獲取的收益。
股票買入時的價格
股票買入是按照實時價格來成交的,所謂實時就是指買入的那一分鐘的價格。通常情況下,股票買入是限價的,投資者在買入的時候設置一箇委託價格,是會以這個委託價格或者低於委託價的價格成交的。當然在實際成交的時候,還是按照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原則的。
如何利用市盈率進行交易?
如果我們買東西砍價,砍多少合適?通常都是攔腰一刀。如果某隻股票每股收益爲1元,股價爲23.98元,市盈率爲23.98倍,這是上限。
下限我們攔腰一刀,市盈率按照12倍計算,也就是我們想每股12元買入,等到它價格迴歸到正常市盈率時,我們就能賺一倍利潤。
可是有時候,真實走勢並不是這樣的,雖然我們攔腰一刀,市盈率按照10倍計算,但爲什麼有時股價可能跌到8倍甚至6倍的市盈率?
此時我們還要忍受資金有40%以上被套可能的痛苦,如果資金被套到這種程度,那麼說明這種方法有問題。我們從頭再想一遍,4.17%作爲對不對?
可能對,又好像出了點兒問題。我們要把自己當成銀行家,那麼銀行的利率高於借款利率,利率是多少呢?
長期平均水平是6%~7%,那麼我們就取中間值6.5%。如果6.5%是,是上限,此時正常的市盈率是15.38倍。如果用0.4美元買1美元的東西,那麼砍價時就不是攔腰一刀給5折了,而是給了4折。15.38的4折是多少?6.15倍,恰好解決了我們之前的疑惑,股價是可以跌到6倍市盈率的。
而我們要耐心等待的就是市盈率爲6~7倍時。可是問題又來了,有些公司的經營情況常年不好,但就在今年突然賺了很多錢,我們假設它的股價維持不變,它的市盈率會變得非常低,難道只因爲它某年表現非常好,這家公司就會變成一匹黑馬嗎?
當然不是。我們考查一箇人的品行,不能只看他最近做的一件事,而要看他多年來所做的所有的事。所以,我們考查一家公司的市盈率是否夠低、是否值得投資時,不能只看一年的數據,而要看長期的平均數據。
長期平均市盈率=當期股價/長期平均每股收益
根據格雷厄姆的方法,我們在計算長期平均市盈率時,計最近7~10年的平均每股收益。可是長期平均市盈率達到多少時纔可以買入呢?
這是一箇非常棘手的問題,如果太低了,我們更多的時間都在等待,可太高了又可能被長期套牢。但我們要由初衷想一下,做股票交易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就是隨企業一同成長,就是價值投資,如果將格雷厄姆的作品用幾個字來概括,就只有4個字——物有所值。
所以,既然正常市盈率是20~25倍,我們找一箇下限,用一箇笨方法,只要股價低於15倍市盈率價格即可買入,而高於15倍市盈率價格時,應靜觀不動。
這種方法從理論上推導總會賺錢的,因爲股價不可能總低於15倍長期平均市盈率價格,股價是波動的,它總有一天會高於15倍市盈率價格,可能更高,甚至達到40~50倍市盈價格,所以從長期來看,盈利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
那麼股價低於15倍長期平均市盈率價格時,我們應當買入多少呢?多久買入一次呢?
如果我是每個月買入一次,只在每個月一箇交易日,臨近收盤時,以最接近收盤價的價格買入,無論價格是漲是跌,每個月定期定額地買入。
這種方法在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稱爲美元成本法,經過他幾十年的回測發現,這是一種無法被超越的、可長期穩定盈利的方法。
爲什麼在格雷厄姆的書中,除了講理念,就是在不斷地講每股收益的問題?
因爲只有計算出真實的每股收益數據,才能計算出長期平均市盈率。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