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复牌的股票]湿地自然保护地达2200多个,仍需系统治理科学施策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
我國將實行最嚴格的溼地保護制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對現有溼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生態過程進行有效保護。組織申報一批國際重要溼地和國際溼地城市,推進國家溼地公園監測監管體系建設。
第28個世界溼地日(2月2日)到來之際,國家林草局通報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下大氣力強化溼地保護,建成溼地類型自然保護地2200多箇,全國溼地面積基本保持穩定,達5635萬公頃。其中,國際重要溼地82處、國家重要溼地58處、國家溼地公園903處、國際溼地城市13個,還規劃將1100萬公頃溼地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實行最嚴格的保護管理。
溼地作爲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中的一環,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被譽爲“地球之腎”,對維護我國生態、糧食和水資源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
國家林草局介紹,自2022年6月《溼地保護法》實施以來,我國持續推進溼地保護法治監管體系建設,完善配套政策制度,發佈8項溼地保護修復制度,國家重要溼地管理、溼地恢復費繳納和使用管理等政策取得積極進展,指導8個省份完成制修訂省級溼地保護法規,我國溼地保護制度體系初步建立,爲溼地的健康管理和生態平衡奠定了法律基礎。
《全國溼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介紹,我國溼地保護雖然取得很大成效,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對溼地重要性認識不深,部分地區溼地破壞和過度利用現象依然存在,依法保護和管制力度不強,溼地生態修復科學性和系統性有待加強,溼地管理多部門協作機制亟待強化,參與全球溼地生態治理的深度和影響不夠。
全國溼地面積及比例示意圖。資料來源:《全國溼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
溼地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攝影/章軻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下稱“三家機構”)此前聯合開展的“中國溼地保護修復成效及發展策略”研究發現,我國溼地資源曾長期受到溼地墾殖、圍墾、改造、環境污染和生物資源過度利用等因素的威脅,面積喪失和功能退化問題突出。
《全國溼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提出,到2025年,全國溼地保有量總體穩定,溼地保護率達到55%,科學修復退化溼地,紅樹林規模增加、質量提升,健全溼地保護法規制度體系,提升溼地監測監管能力水平,提高溼地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新增國際重要溼地20處、國家重要溼地50處。
到2030年,溼地保護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初步建立,溼地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明顯改善,溼地生態系統綜合服務功能增強、固碳能力得到提高,溼地保護法治化水平持續提升,使我國成爲全球溼地保護修復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上述三家機構建議,制定針對不同溼地類型的保護政策,實現溼地總量平衡和功能穩定。在松遼流域、長江流域、青藏高原等溼地資源主要分佈區謀劃建設以不同溼地類型爲主體的國家公園。結合國家綠色發展理念,開展全國溼地分類分區保護,加強針對東北山區和青藏高原泥炭地、東北平原草本沼澤、濱海鹽沼和紅樹林、長江中下游湖濱溼地等主要溼地類型和重點分佈區域的保護和修復,推動實施基於自然的溼地生態修復方案。實施國家尺度溼地碳增匯計劃,保護和修復泥炭地等溼地生態系統,提升固碳能力,通過“基於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國家林草局2日也表示,將實施溼地保護修復項目等專項行動計劃,以林長製爲抓手,進一步夯實各地保護職責。加強重要溼地問題覈實整改,開展違規侵佔國家溼地公園問題排查整治專項行動。
幫企客致力於爲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瞭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