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首页 > 股票入门 » 正文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财富证券下载)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應付稅款法”和“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區別是什麼?

1、處理方法不同

按照應付稅款法企業所得稅應按年計算,分月或分季預繳。每月終了,企業應將成本費用和稅金類科目的月末餘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借方,將收入類科目的餘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的貸方。

然後再計算“本年利潤”科目的本期借貸方發生額之差。貸方餘額則爲企業實現的利潤總額即稅前會計利潤,借方餘額則爲企業發生的虧損總額。

而按照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認爲,所得稅會計的首要目的應是確認並計量由於會計和稅法差異給企業未來經濟利益流入或流出帶來的影響,將所得稅覈算影響企業的資產和負債放在首位。而收益表債務法從收入費用觀出發,認爲首先應考慮交易或事項相關的收入和費用的直接確認,

從收入和費用的直接配比來計量企業的收益。

2、計算公示不同

應付稅款法計算公式:本期所得稅費用=本期應交所得稅+(期末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遞延所得稅資產);

而產負債表債務法可支配收入計算公式爲:

經營淨收入=經營收入-經營費用-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

出租房屋淨收入、出租其他資產淨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淨租金等。財產淨收入不包括轉讓資產所有權的溢價所得。

轉移淨收入計算公式爲:轉移淨收入=轉移性收入-轉移性支出;

3、定義不同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Thebalancesheetliabilitymethod)體現“資產/負債觀”,是以估計轉銷年度的所得稅率爲依據,計算遞延所得稅款的一種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

而應付稅款法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時間性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而不遞延到以後各期。在應付稅款法下,當期計入損益的所得稅費用等於當期應繳納的所得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應付稅款法

百度百科-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理論基礎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理論基礎是資本維持觀,即只有在原資本已得到維持或成本已經彌補之後,才能確認損益。資本維持又分財務資本維持和實體資本維持(FinancialcapitalmaintenanceandPhysicalcapitalmaintenance)兩種觀點:前者認爲,資本應視爲一種財務現象,即包括由所有者投入企業的資源,收益就是一種實物現象,它所代表的是一種實際“生產能力”,企業資產超過原“生產能力”的部分即爲收益。這兩種觀點還有一箇重要的區別就是一定期間價格變動對持有資產和負債影響和處理上。按照財務資本維持觀點,價格對資產與負債的影響應該加以確認,它們在性質上高於持有利潤或損失,可包括於資本報酬之中;而在性質上屬於資本保持的調整,應直接納入業主權益,而不能列入收益。

企業在一定期間所實現的贏利或虧損,必然表現爲資產和負債的變動,收入有資產增加或負債減少相伴隨,成本費用地減少企業資產或增加負債。資產和負債變動引起利潤的情況不外於以下4種:

(1)資產增加,負債不變,表明企業取得了利潤;

(2)資產不變,負債減少,同樣表明企業獲得了利潤;

(3)資產和負債都增加,但資產增量大於負債增量,表明企業獲得了利潤;

(4)資產和負債同減,但資產減量小於負債減量,同樣表明企業獲利。

如企業在一箇期間的資產和負債發生了與上述相反的變化,則企業當期的成果爲虧損。因此,可通過計算和比較期初和期末淨資產來確定一箇會計期的利潤。在確定資產變動時,所有者在此期間的追加投資和派給所有者的款項必須除外。所以資產負債表法也稱淨資產法,其利潤計算公式可表示如下:

利潤總額=期末淨資產-期初淨資產+本期派給所有者的款項(減資和付給所有者的利潤)-本期所有者投資(增資)

在會計實務中,此法只在流行單式記賬法時,爲人們所採用。隨着複式記賬法的盛行,收入費用類賬戶的設置,並用以計算利潤,此法已被廢止,但其覈對損益的作用,依然不變。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有什麼優點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既然具有損益表債務法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且被國際會計準則所採用,則不失爲我們所借鑑的方法。

就目前我國所得稅會計的發展情況看,由於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的影響越來越大,應付稅款法已受到嚴峻挑戰,很多企業已經或正試圖從應付稅款法過渡到納稅影響會計法。而採用納稅影響法的企業,則對遞延法和債務法(損益表債務法)均有使用,從而造成了不一致,使許多企業的報表在一些項目上缺乏可比性。因而,選擇一種統一、規範、操作性強的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是我們無法逃避的現實。

而且,由於我國當前及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致力於國有企業改造,企業重組、合併現象大量出現,資產重估越來越頻繁,從而必將對所得稅產生重大的影響,而遞延法或損益表負債法均無法反映和處理這些方面的暫時性差異,此時,我們可考慮借鑑使用適用性強的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而加強我國會計人員素質建設,則是相配套的另一項艱鉅任務。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要求採用的所得稅會計覈算方法是什麼?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要求採用的所得稅會計覈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

應付稅款法

應付稅款法是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差異均在當期確認所得稅費用。

採用應付稅款法覈算時,需要設置兩個科目:“所得稅費用”科目,覈算企業從本期損益中扣除的所得稅費用;“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科目,覈算企業應交的所得稅。

二、納稅影響會計法

納稅影響會計法是指企業確認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按照當期應交的所得稅和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影響金額的合計,確認爲當期所得稅費用的方法。

採用納稅影響會計法覈算時,除了需要設置“所得稅費用”和“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科目外,還需要設置“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科目,用於覈算企業由於時間性差異產生的影響所得稅的金額和以後各期轉回的金額,以及採用債務法時,反映稅率變動或開徵新稅調整的遞延稅款金額。

三、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從暫時性差異產生的本質出發,分析暫時性差異產生的原因及其對期末資產負債表的影響。

四、正確選擇所得稅會計的覈算方法

(一)小企業可選擇“應付稅款法”

在《小企業會計制度》中明確規定,小企業因業務簡單,覈算成本較低,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不高,允許採用“應付稅款法”。

(二)大中型企業應選擇“納稅影響會計法”

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企業必須使用“納稅影響會計法”,具體屬於“利潤表債務法”。

(三)我國上市公司只能選擇“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執行《企業會計準則2006》的企業(目前主要是上市公司和部分大型國有企業),必須使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以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

應付稅款法與納稅影響會計法、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有什麼不同

主是要不同點:在應付稅款法下,不需要確認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而資產負債表法需要確認。

附註:

1.

應付稅款法是將本期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的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而不遞延到以後各期。在應付稅款法下,當期計入損益的所得稅費用等於當期應繳的所得稅。

企業會計準則要求對企業所得稅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進行覈算。

2.

應付稅款法是所得稅會計處理的一種方法,現在不再使用了,所得稅覈算方法目前只有一種: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3.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從暫時性差異產生的本質出發,分析暫時性差異產生的原因及其對期末資產負債表的影響。其特點是:當稅率變動或稅基變動時,必須按預期稅率對“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賬戶餘額進行調整。也就是說,首先確定資產負債表上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然後,倒擠出利潤表項目當期所得稅費用。

所得稅的覈算方法只能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這個說法對嗎?

對。

根據新準則的規定,我國所得稅會計要求採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企業需從資產負債表出發,通過比較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資產、負債按照會計準則規定確定的賬面價值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的計稅基礎,

對於兩者之間的差異分別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與遞延所得稅資產,並在此基礎上確定每一箇會計期間的所得稅費用。

應付稅款法是所得稅會計處理的一種方法,現在不再使用了,所得稅覈算方法目前只有一種:資產負債表債務法。

應付稅款法,是指本期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而不遞延到以後各期的會計處理方法。

在應付稅款法下,不需要確認稅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造成的影響納稅的金額,因此當期計入損益的所得稅費用等於當期按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的應交所得稅。

擴展資料:

資產負債表一般有表首、正表兩部分。其中,表首概括地說明報表名稱、編制單位、編制日期、報表編號、貨幣名稱、計量單位等。

正表是資產負債表的主體,列示了用以說明企業財務狀況的各個項目。資產負債表正表的格式一般有兩種:報告式資產負債表和賬戶式資產負債表。報告式資產負債表是上下結構,上半部列示資產,下半部列示負債和所有者權益。

具體排列形式又有兩種:一是按“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原理排列;二是按“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原理排列。賬戶式資產負債表是左右結構,左邊列示資產,右邊列示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不管採取什麼格式,資產各項目的合計等於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各項目的合計這一等式不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資產負債表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热评-「000811资金流向」日照港股票600017股吧
热评-「通乾证券投资基金」今天a股股市行情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