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投资]大额存单去哪儿了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張燕
剛剛結束的5月,又有幾家銀行宣佈下調存款利率。
自2022年9月國有大行率先調降存款掛牌利率以來,存款利率已歷經多輪下調。隨着越來越多的銀行加入存款“降息”大軍,大額存單開始“一單難求”,市場上年利率3%以上的大額存單也越來越難覓蹤跡。
近期,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宣佈停售半年及以上期限大額存單產品,手工補息、通知存款、中長期大額存單等高息攬儲工具也都迎來調整。
存款利率一降再降,曾經的“攬儲利器”頻頻下架
5月初,桂林銀行發佈公告宣佈對部分存款產品執行利率進行調整,其中個人整存整取5年期存款年利率調整至2.8%,這也是桂林銀行年內第三次對定期存款產品利率進行調整。無獨有偶,繼1月下調整存整取存款利率後,哈爾濱銀行也再次調整存款掛牌利率,3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從2.25%下調至2.05%,5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從2.3%下調至2.0%。
對於偏好低風險投資的胡女士來說,利息可觀、流動性好的大額存單一直深受其青睞。隨着自己越來越臨近退休年紀,大額存單利息更是早早被她規劃進了退休後的主要收入來源。
“三年前的利率,還有3.85%呢。更早時候,大額存單的利率一直維持在4%以上。現在利率2.5%以上的大額存單,簡直是鳳毛麟角。”胡女士給《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展示了兩張分別存在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的大額存單。以當時3.85%的利率計算,胡女士的兩張存單共有110萬元存款,今年到期後僅利息就有13萬元。
據胡女士描述,這樣的存單她還有幾張,以三年前的利率計算,她每年靠存款利息的收入在10萬元左右。除此之外,作爲銀行吸儲的“優質客戶”,她每年還能從銀行領取一些小禮品,多爲米麪油、抽紙、洗衣液及家用小電器等生活用品。
“以前存款還沒到期,銀行的客戶經理就給我打電話推銷了,現在電話少了很多。”胡女士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國有大行想也不要想,就算是城商行,利率稍微可觀一點的產品,掐點都很難搶到。我也不熟悉別的投資渠道,可預見未來的利息收入會少很多。”
過去一年來,存款掛牌利率經歷了多次下調。就在剛剛結束的5月,又有多家中小銀行“官宣”下調存款利率。從最新掛牌存款利率調整情況來看,部分銀行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出現持平甚至“倒掛”。
掛牌存款利率調整的同時,胡女士青睞的大額存單也在不斷收緊額度,部分銀行甚至直接暫停新發額度。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過渡期臨近,被稱爲“攬儲利器”的智能通知存款、協定存款等“類活期”存款同樣難逃下架的命運。5月14日,中國銀行發佈公告稱,根據相關政策變化,該行在5月15日停止原有個人智能通知存款產品,以及原有通知存款自動轉存、約定轉存的後續服務;5 月 10 日,交通銀行發佈公告表示,於2024年5月15日終止雙利存款(普通版/超享版)業務。與此同時,光大銀行、廣發銀行、廈門銀行、渤海銀行等也都先後宣佈下架智能通知存款。
其實早在2023年5月,監管部門就對銀行協定存款、通知存款利率上限進行調整。其中,國有大行執行基準利率加10個基點,其他金融機構執行基準利率加20個基點。同時,叫停不需要客戶操作、智能自動滾存的通知存款,並給予爲期一年的執行過渡期。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近期智能通知存款下架、協定存款利率下調、大額存單陸續停售等一系列舉措,符合壓降存款利率的政策導向,有利於持續降低銀行負債成本,使銀行讓利實體經濟更具可持續性。
高息產品難覓,新增存款規模減少
銀行高息存款產品陸續退場,是銀行淨息差和負債端持續承壓的結果。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日前披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第四季度末,商業銀行淨息差跌破1.7%,至1.69%。這一淨息差水平已低於《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中自律機制合意淨息差1.8%的“警戒線”。
過去一年來,息差持續收窄,已成爲銀行面臨的經營壓力之一。安永近日發佈的《中國上市銀行2023年回顧及未來展望》顯示,58家上市銀行淨息差連續4年下降,2023年淨息差爲1.69%。今年一季度已經披露淨息差數據的24家上市銀行中,有22家淨息差持續收窄。
在各大銀行的2023年業績發佈會上,淨息差一詞更是被頻頻提及。
以民生銀行爲例。年報顯示,截至去年末,民生銀行淨息差爲1.46%,同比下降0.14個百分點。對此年報解釋,淨息差下降主要由於資產端定價下滑,同時負債成本剛性較強。民生銀行副行長兼董事會祕書李彬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預期2024年全行業淨息差將延續下降趨勢。
作爲衡量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和風險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淨息差收窄意味着銀行盈利的壓力增大。在此情況下,加強負債端成本管控,放棄高息存款也就成爲商業銀行的必然選擇。
在中國銀行的2023業績發佈會上,中國銀行副行長張毅就曾表示,2024年,中國銀行將加大對高成本存款的壓降力度,包括協議存款、結構性存款以及3年期以上的大額存單。
從監管釋放的信號來看,未來將進一步引導銀行降低負債成本,加強負債端成本管控。央行5月10日發佈的《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特別提到,要“落實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防範高息攬儲行爲,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着力穩定銀行負債成本”。
在存款利率持續下調的背景下,銀行的存款規模也隨之下降。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佈的4月金融數據顯示,2024年前4個月,人民幣存款增加7.32萬億元。而此前公佈的數據則顯示,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了11.24萬億元。兩者相比,意味着4月人民幣存款減少3.92萬億元。
“我現在最後悔的,是2021年存錢的時候還覺得3%以上的利率低,抱着萬一能漲回來的幻想,只存了3年,應該存5年的。”胡女士告訴記者,銀行的客戶經理最近給她推薦了幾款理財產品,她仍然處於觀望狀態。
空暇的時候,胡女士會隨時登錄銀行APP看看大額存單轉讓區,看看能不能撿漏到年化利率3%以上的轉讓訂單。她告訴記者,相比較“花裏胡哨”的理財產品,她還是更相信銀行存款。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